随着疾病谱的改变,脑血管疾病和脑部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,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,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,占各类脑卒中的20-30%,是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脑 卒中类型。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,脑出血的死亡率逐渐下降,但仍有约70-80%的存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,给患者、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成为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手段,早期康复治疗的就成为病人恢复的主要方法。
01、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早期肢体康复理论
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,功能重建的原理是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理论依据。神经元死亡虽不能再生,但其周围的神经组织可通过轴突的侧支芽生,有可能使临近丧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,重新建立一个神经功能网路。此外,外周信息的不断刺激, 可以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过程,形成新的通路,同时改善肌肉供血,防止废用性萎缩,增强肌肉运动协调性和肢体平衡功能。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是基于这些理论来促进神经轴突联系的建立,刺激运动神经路上各个神经元,调节其兴奋性,刺激部分中枢神经元细胞产生功能代偿,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以获得正确运动输出,有效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。
02、早期肢体康复治疗的时机
康复治疗时机的选择对于降低神经外科术后的致残率至关重要。传统观念认为一侧肢体偏瘫患者在早期应卧床休息、制动、静养,而不适宜进行康复训练。然而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,瘫痪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后数日开始,1-3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,三个月后因废用综合症、误用综合症等继发障碍而使恢复减慢。相关研究结果表明,早期康复组(在生命体征稳定,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-7d开始)在上肢运动功能、日常生活能力及功能缺损程度方面均较晚期康复组(发病后3-4周开始)有显著改善。因此,现在康复理论认为在患者发病后或术后,只要神志清楚,生命体征平稳,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,48小时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,即不在影响患者抢救措施的情况下,康复几乎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,如康复治疗中的肢体摆放、体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变化无明显影响,术后应马上开始。国外的研究也证明早期 康复是有效的及安全的。
03、早期肢体康复治疗的临床意义
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, 涉及患者的意识程度、言语功能、肩、臂运动、手和下肢运动以及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等多方面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早期肢体康复治疗能有效地调节肌张力,减少并发症,预防肌肉萎缩、关节僵直和足内翻等及并发性功能障碍,为此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。同时早期康复介入能改善患者躯体运动功能,提高日常生活能力, 改善其生活质量,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。
04、身体护理
评估收集病人的相关资料,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、本次发病情况、意识、生命体征变化及术前与术后、术中神经损伤情况,由神经科医生与康复科医生对患者的肌力、肌张力、神经功能缺损、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评估,与家属共同制定出周密、科学、循序渐进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计划,同时,还应遵循个体化原则。
计划根据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病程进展特点,通常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进行分期护理。
护理方法
体位护理,正确的体位可以抗痉挛、防关节脱位、挛 缩及促分离运动的出现,护理时应注意:
·患侧卧位: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肢体的整体伸展,可以控制痉挛的发生, 又不影响健侧的使用。患侧卧位时应注意患侧上肢前伸, 避免患肩受压,肘关节伸直,前臂后旋,腕背伸,髋关节伸展, 膝微曲;健侧上肢自然放于体侧,下肢髋、膝屈曲,下垫软 枕。
·健侧卧位:在躯干前后各置一软枕。以保持躯干完 全侧卧位,患侧上肢下垫软枕,充分前伸,肘、腕、指关节 伸展,肩关节屈曲100°左右,患侧膝下垫枕,髋关节屈曲,防 止踝关节内翻;健侧上下肢自然放置。
·卧位:患侧肩月甲骨和骨盆下垫薄枕,肩关节少外展,伸肘、腕、指,掌心向 下;患侧下肢屈髋、屈膝、足踩在床面上或伸髋、伸膝、 踝背屈90度,各种体位必须每1-2d时变换一次,同时给予叩背,按摩,做好皮肤护理以预防压疮,并经常巡视病房,如 发现患者体位不当,因及时给予纠正。
关节被动运动目的是保持患者的关节活动度,预防关节肿胀和僵硬,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强感觉输入,是早期康复不可缺少的措施。训练时应注意:
·活动顺序:先健侧再患侧,先近端再远端(由大关节到小关节),动作轻柔缓 慢,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-10遍,3-4次/天,每次训练10分钟左右。
·活动范围:从小到大,循序渐进,缓慢进行,切忌粗暴 与急于求成。
·活动重点:以抗痉挛模式的活动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