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面是工作忙碌无暇照顾老人的现实,一面是难以割舍的亲情。
面对年老的父母,你想好怎样给他们养老了吗?到底送不送他们去养老院?如何养老?
这是当下大多数人,纠结而又不得不直面的问题。
1
不想拖累孩子
身体却不听使唤
李老今年七十岁,老伴儿六十八岁。
对于暮年的生活,李老夫妇不是没有做过设计。
当年退休的时候,老两口就想着自己老了,依靠自己不薄的退休金,可以游山玩水,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。
直到老的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,就找一个小保姆过来伺候,反正不要去拖累孩子。
起初,也确实是这样,凭借着充裕的养老金,夫妇俩安享了好几年退休生活。
那段时间,还经常出门旅游,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。
只是人算不如天算,两位老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,尤其到了最近两年,更是每况愈下。
李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,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,日常生活中,老两口是彼此的医生,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,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。
老两口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,心里都很清楚,一旦其中的一个倒下了,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,而且,另一个也势必会跟着累倒。
这种担忧,在今年得到了证实。
当时李老的心脏病突发,幸亏邻居帮忙,打电话叫来了120急救车。
老伴儿也想跟着急救车一同上医院,被邻居好说歹说地劝住。
邻居也是好心,担心老太太跟到医院去只会把自己也急出毛病来。
老伴儿留在了家里,可是当天晚上,一个人在家的老太太突然感到天旋地转。
依靠平时掌握的医疗常识,老太太理智地没有进行多余的挣扎,而是就地躺在了地板上。
躺下后老太太就感觉到完全动弹不得了,整个身子已经完全不受自己的支配。
她说,那一刻,她认为自己要完了。
就这样躺在冰冷的地板上,直到黎明时分,老太太的病情才渐渐缓和。
她始终不敢动,更不敢睡着,她怕自己一旦睡着了,就再也不会醒过来了。
等到第二天,邻居发现了,也是喊来了120,后脚跟着前脚,把老太太也送进了医院。
2
总在孤独无助中
也没有了尊严
李老夫妇住院后,两个孩子也都回来了。
如果是在以往,老两口肯定认为用不着,因为孩子们回来并不能改变他们需要救治的这个事实,而且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但是这一次李老夫妇不这么认为了,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,那一刻,李老真的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。
那一刻,他居然有些伤心,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。
老太太更是哭得一塌糊涂,孩子们越安慰,她哭得越凶。
在医院陪了几天,看老两口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,孩子们就又回北京了。
他们太忙,是李老让他们回去的。
有生以来第一次,李老感到理性思考是这么违心。
身体都这样了,老两口终于明白,现在身边有个人还是非常必要的,起码在面对突发险情不会坐以待毙。
怎么办?李老夫妇经过考虑,只能提前进入请保姆的程序。
在他们的观念中,花钱请人为自己服务,就是一个简单的雇佣关系,只要付得起钱,一切就会水到渠成。
他们最先找了家政公司,伺候两个老人,对方给出的要价一开始就让他们有些小小的惊讶,特别是老太太在心理上认为价钱是高了些。
好不容易,老老太太的思想工作做通了,第一个小保姆被请进了家门。
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吗?远远没有。
购买保姆的服务,这种交易方式,远远不像购买其他商品那么简单。
购买其他商品,基本上还有个公平原则、诚信原则在里面,但购买家庭养老服务,这里面的不确定因素就太多了。
具体的矛盾就不一一撰述,总之,这个小保姆提供的服务质量,远远和李老夫妇的预期不相吻合。
老两口也是自认有修养的人,但是的确难以容忍。于是,又换了一个,每个月还多给出五百块钱。
但是随着付出的价格抬高,获得的服务质量与预期的落差反而更大了。
就这样接二连三换了四个保姆,孩子们当然也很着急,可也只能劝他们去请保姆。
老两口思前想后,找到的唯一的出路就是——老两口住进养老院去。
下这个决定的时候,李老夫妇情绪很低落,甚至把去养老院当成是人生最后一站。
收拾东西时,眺望着夕阳落山,老两口坐在阳台上说一些过去的事情。
居住的房子搬进来还没有很久,退休前才换的,大概住了十年左右的光景,可当时对老两口而言,就好像是人生前一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驿站。
似乎,从这个门走出去之后,老两口的人生就该进入落幕的倒计时了。
3
最好的养老
是陪父母做选择
和李老夫妇不同的是,老艺术家牛犇选择住养老院却是完全主动的。
他本来是想等老伴儿病好了之后,两人一起来享受,没想到老伴去世了,只好一个人独居于此。
许多人对此疑惑不解,就问:「您在家里的条件一样很好,也可以请保姆照料生活,为什么会觉得住养老院更舒服呢?」
牛犇老师解释说,就拿请保姆来说,你很难保证对方一年到头都专注为你提供服务,但在养老院,各种需求随时都能被满足。
一言以蔽之,虽然花的钱不少,但换来的是各个方面更为专业的管理和服务。
这种观念的转变,在现实中也是有迹可寻的。
据以往报道,中国老人一般会因为很多原因抗拒住进养老院:不想被人管着、失去自由,住别的地方不适应,不想和居住地的老朋友们分开,怕儿女被外人指指点点「不孝」,等等。
但2018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,被访的60岁以上、城市独生子女父母中,有超过40%的老人将来打算住养老院。
在被调查者中,女性、受教育程度为高中/中专、离异或丧偶、东部省区、健康状况不差、常和朋友聚会聊天的老人,愿意入住养老院的意愿更明显。
关于「社区养老」的新闻报道则显示,逾30%的独生子女父母表示,需要社区提供的相关养老服务,例如组织文娱活动、老年餐桌、上门看病/送药等。
这些父母的选择也许是不想给独生子女更大的负担,也许是有群居的情感需求。
总之,不论出于什么动机,父母们在变得更想向社会寻求养老的支持。
对于这代年轻人来说,他们更是觉得自己以后住养老院完全没什么大不了。
就像之前女明星焦俊艳面对催婚时在节目里说的,万一孤独终老了也没事,住进养老院,广场舞也照跳不误,没准还能碰上帅老头。
这些观念上的转变,说明一些人开始意识到,养老不一定只能和子女的生活紧紧捆绑,老年生活不见得就是盼子女回巢的孤独空巢老人。
就像韩剧《我亲爱的朋友们》里那样,大家虽然老了,却还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,一边和老友们抱团取暖,把自己的黄昏活得有滋有味。
老年版老友记的生活,越来越成为这届年轻人心中理想的养老愿景。
何况,在如今该怎么给父母养老这个问题上,压根就没有正确答案。
真正的核心并不只是「去养老院好不好」,而是子女和父母有没有好好沟通过,老人自己的意愿能不能被尊重。
有的做子女的觉得送父母到养老机构是最好的选择,但老人不愿意;也有的老人自己想去养老院给孩子减轻负担,但做子女的总是放不下心。
这些矛盾都有可能存在。
一个善待老年人的文明社会,其实需要用自己的进步去更适应老年人的需求,而不是让他们为了什么不得不逼自己适应现有的一切。
这件事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,我们的社会只能尽量做得更好一点。
为的是让有需要的老年人和承担养老压力的子女有更多选择,让「老有所养」不至于那么遥不可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