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阳光,明媚生动,无孔不入,在天地间浇落出一片片密疏的斑影。
清凉的微风徐徐穿过衣角,眷恋不去,仿佛徜徉在从前的记忆里。
此时此刻,我正围坐在回廊木栏边,听陈奶奶讲述着过去的故事。
“家里困难,全由爸爸一人支撑。有一天,爸爸就跟我说,你是老二,就不要念了。”
出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对学习无比渴望的陈奶奶,面临着即将失学的危机。
一方面是落在父亲肩上沉重的担子,另一方面,适龄的姐弟们谁都不愿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。
听到父亲的这番话,陈奶奶当时的回答是:我就要念,我不用花你们一分钱!
倔强的陈奶奶选择自寻出路,她报考了当时免学费的福州师范大学,成为了一名化学系大学生。
她自嘲说,当时念不起书的最后都去上了师范大学。
回想起这段曲折的求学往事,她的眼神中依旧透露出坚毅,一如六十多年前,那个向往上大学的年轻姑娘,从来都没有动摇过。
其实,天下间的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进呢?
陈奶奶回忆说,父母其实非常重视他们的教育,家中的七个兄弟姐妹因此也都是抱着书读,舍不得放下的人。
初中就辍学的父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,他不光自学语文,还把热情投放在了培养孩子身上。
陈奶奶说,从小父亲就教育他们勤俭节约,还组织他们比赛。
在一年春节前夕,父亲分给他们每人三颗祭灶用的灶糖。
他让孩子们比比,看谁能在大年三十前,把这三颗糖节省下来,谁的压岁钱就多。
尽管最后只有大姐完整的留住了三颗糖,但这件事,却让七姐弟们明白了节俭的意义。
当然,父亲也有严厉的一面。
陈奶奶忘不了那个寒冷的夜晚,父亲用尺子抽打兄弟姐妹们,就因为没人站出来承认,是谁弄坏了花瓶。
父亲说,穷不可耻,失去别人的信任才最可耻。
在父亲的监督和母亲的疼爱下,孩子们就这样渐渐长大。
包括陈奶奶在内,最年长的姐姐和哥哥们,终于成为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,得以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。
最被父母们看好的弟弟,读完了南京工学院动力机械专业,从一个叛逆的男孩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。
姐姐被分配到北京国防科委,拥有了体面的职业。
陈奶奶也实现了梦想,完成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学业,做了会计。
遗憾的是,适逢文革,弟弟妹妹们最终错过了完成学业的机会。
讲述完孩提时的经历,陈奶奶耐心地给我展示了她精心保存的大学同学录。
虽然内容已泛黄,但是青春气息仍旧扑面而来。
在奶奶那个时候,学生们拍毕业照没有那么多想法,整齐地排成几排,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,或是认真盯着镜头,或是露出浅浅的微笑,一切都那么朴素。
摩挲着这些老照片,陈奶奶藏在老花镜后面的眼睛眯成了新月形,有着藏不住的笑意。
这一刻,让我们有一种错觉,仿佛对面坐着的是一名活泼可爱的大学生。
大学毕业后,陈奶奶在父亲安排的一次相亲上,结识了偕老一生的伴侣,两人水到渠成地步入了婚姻殿堂。
婚后,生儿育女,操持家务,一切按部就班。
退休后,因为老伴患有帕金森症,陈奶奶果断选择在医养结合的国德老年康养中心养老。
中心全天候的陪护和专业的康复方案,给陈奶奶省了不少心,这也才有了今天讲述的故事。
现在,爷爷的健康状况大有改善,可以在房间内慢慢走动,这离不开陈奶奶的细心照料以及养老院良好的医养环境。
在聊天快结束的时候,奶奶悄悄对我说,她觉得他们的婚姻是「错误的婚姻」。
因为爷爷不擅家务,几十年婚姻生活,里里外外的脏活累活全由奶奶独自承担,有时候她真心觉得很委屈。
只是,每次想到家里的两个「小鬼」,她又忍不住开心地笑了,眼神中充满了宠溺。
或许,这正是婚姻令人矛盾而又沉浸的独特魅力。
在与奶奶的谈话中,我察觉到,她往往会把挫折与艰辛描述得云淡风轻,而把幸福解说得极致细腻。
在她身上,不光有长者的端庄气质,还有青春岁月沉淀下内敛的蓬勃朝气。
我不约而同地将她和兰花联想在一起,正是:「气如兰兮长不改,心若兰兮终不移」。
聊到最后,奶奶口中的“老头子”打电话来了。
她马上与我告别,脸上又是嗔怪又是牵挂地匆匆而去。